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制服,亚洲精品午夜精品,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最近2019中文字幕一页二页

0
  • 聊天消息
  • 系統(tǒng)消息
  • 評論與回復
登錄后你可以
  • 下載海量資料
  • 學習在線課程
  • 觀看技術視頻
  • 寫文章/發(fā)帖/加入社區(qū)
會員中心
創(chuàng)作中心

完善資料讓更多小伙伴認識你,還能領取20積分哦,立即完善>

3天內不再提示

傾佳電子基于SiC模塊的120kW級聯(lián)SST固態(tài)變壓器功率模塊設計與拓撲分析

楊茜 ? 來源:jf_33411244 ? 作者:jf_33411244 ? 2025-10-22 15:50 ? 次閱讀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維碼

掃碼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師交流群

傾佳電子基于SiC模塊的120kW級聯(lián)SST固態(tài)變壓器功率模塊設計與拓撲分析

傾佳電子(Changer Tech)是一家專注于功率半導體和新能源汽車連接器的分銷商。主要服務于中國工業(yè)電源電力電子設備和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傾佳電子聚焦于新能源、交通電動化和數字化轉型三大方向,并提供包括IGBT、SiC MOSFET、GaN等功率半導體器件以及新能源汽車連接器。?

傾佳電子楊茜致力于推動國產SiC碳化硅模塊在電力電子應用中全面取代進口IGBT模塊,助力電力電子行業(yè)自主可控和產業(yè)升級!

傾佳電子楊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功率器件三個必然,勇立功率半導體器件變革潮頭:

傾佳電子楊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模塊全面取代IGBT模塊和IPM模塊的必然趨勢!

傾佳電子楊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單管全面取代IGBT單管和大于650V的高壓硅MOSFET的必然趨勢!

傾佳電子楊茜咬住650V SiC碳化硅MOSFET單管全面取代SJ超結MOSFET和高壓GaN 器件的必然趨勢!

1.0 執(zhí)行摘要

wKgZPGj4iFiAVFGHAARP6isffqw331.png

傾佳電子旨在對一款用于級聯(lián)固態(tài)變壓器(SST)的120kW功率模塊進行詳盡的技術分析與設計論證。報告的核心是評估采用基本半導體(BASiC Semiconductor)的BMF240R12E2G3型1200V碳化硅(SiC)MOSFET半橋模塊,在900V直流母線電壓下構建該功率單元的可行性。

分析表明,采用BMF240R12E2G3模塊構建120kW功率單元在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傾佳電子推薦采用一種集成的拓撲架構,即以級聯(lián)H橋(Cascaded H-Bridge, CHB)作為輸入級,并為每個H橋單元集成一個雙有源橋(Dual Active Bridge, DAB)DC-DC變換器以實現電氣隔離和電壓變換。這種架構具備卓越的模塊化和可擴展性,是中高壓應用的理想選擇。

關鍵性能預測顯示,該功率模塊在滿載120kW工況下,總損耗預計約為2.4kW,可實現約98%的峰值轉換效率。這一高性能表現主要得益于SiC器件優(yōu)異的開關特性。然而,傾佳電子的核心結論指出,本設計的關鍵挑戰(zhàn)并非電氣性能,而是熱管理。在如此高的功率密度下,產生的熱量必須通過高效的散熱系統(tǒng)導出。計算分析明確指出,傳統(tǒng)的強制風冷方案無法滿足散熱要求,必須采用液體冷卻系統(tǒng)。

最后,傾佳電子強調了在級聯(lián)系統(tǒng)中實現穩(wěn)定運行所需的復雜分層控制策略。該策略必須能夠協(xié)同管理所有功率模塊,解決輸入電壓均衡和輸出功率均分等關鍵問題,確保整個SST系統(tǒng)的可靠性和高性能。傾佳電子為該功率模塊的后續(xù)工程開發(fā)、樣機制作和系統(tǒng)集成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詳細的設計指導。

wKgZO2j4iJWAC5RZAAGC7wTT-5s025.png

2.0 BMF240R12E2G3 SiC功率模塊特性表征

作為整個功率模塊的核心,對BMF240R12E2G3 SiC功率模塊的深入理解是所有后續(xù)設計決策的基石。本章節(jié)將對其關鍵的電氣與熱力學特性進行解構,以明確其工作邊界并為系統(tǒng)設計提供依據。

wKgZPGj4KvuASobBAAqKhi50C-M267.png

2.1 靜態(tài)與動態(tài)電氣特性分析

電壓與電流額定值:該模塊的額定漏源擊穿電壓(VDSS?)為1200V,在殼溫(TH?)為80°C時,其連續(xù)漏極電流(ID?)額定值為240A 。在900V的直流母線電壓下,1200V的額定電壓提供了33%的電壓裕量。這一裕量對于抑制由SiC器件快速開關引起的電壓過沖至關重要,是確保器件可靠性的必要條件 。對于一個120kW的功率模塊,其在900V母線下的平均直流電流為 120kW/900V≈133.3A。240A的額定電流遠高于此工作電流,為設計提供了充足的熱設計空間。

導通電阻(RDS(on)?):模塊的典型導通電阻在結溫(Tvj?)為25°C時為5.5 mΩ,但在結溫升高至175°C時,該值會顯著增加到10.0 mΩ 。導通電阻隨溫度接近翻倍的特性,是SiC MOSFET的一個關鍵特征,必須在損耗計算模型中精確建模,因為它直接決定了模塊在實際工作溫度下的導通損耗。

開關能量(Eon?, Eoff?):在數據手冊給出的800V/240A測試條件下,典型的開通能量(Eon?)為7.4 mJ,關斷能量(Eoff?)為1.8 mJ(結溫25°C時)。這些數值是后續(xù)進行詳細開關損耗建模的基準。SiC技術的核心優(yōu)勢之一便是其極低的開關能量,這使得變換器能夠在更高的開關頻率下運行,從而減小磁性元件和電容器的體積,提升功率密度 。

二極管特性:該模塊利用了SiC MOSFET的本征體二極管。理論上,SiC體二極管的反向恢復電荷(Qrr?)幾乎為零,這與硅基IGBT相比是一個巨大的優(yōu)勢 。然而,數據手冊中仍標明了在800V/240A條件下,反向恢復能量(Err?)為160 μJ(25°C)。在半橋拓撲中,當一個MOSFET開通時,其開通損耗必須計入對管體二極管的反向恢復損耗,因此該參數不可忽略 。

2.2 熱力學特性與最大工作極限

結-殼熱阻(Rth(j?c)?):數據手冊標明,每個開關器件的結-殼熱阻最大值為0.09 K/W 。該參數是連接功率損耗與器件結溫的核心橋梁,也是第6.0章節(jié)中熱管理設計的出發(fā)點。

工作溫度范圍:模塊的最高允許工作結溫(Tvjop?)為175°C 。盡管SiC材料本身能夠承受更高的溫度,但考慮到封裝材料、焊點疲勞等長期可靠性因素,在工程設計中通常會設定一個更保守的額定工作結溫,例如125°C至150°C之間 。

集成的NTC熱敏電阻:模塊內部集成了一個在25°C下標稱電阻為5 kΩ的負溫度系數(NTC)熱敏電阻 。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功能,它為實現實時結溫監(jiān)測和過溫保護提供了硬件基礎,對于防范潛在的熱失控風險、保障系統(tǒng)安全運行至關重要。

2.3 柵極驅動要求與設計考量

柵極電壓水平:數據手冊推薦的開通柵極驅動電壓(VGS(on)?)范圍為+18V至+20V,關斷柵極驅動電壓(VGS(off)?)范圍為-4V至0V 。采用負壓關斷對于SiC MOSFET應用尤為關鍵,特別是在高頻橋式拓撲中,它能有效提高器件的抗dv/dt干擾能力,防止因米勒電容耦合導致的誤開通。

柵極電荷與電阻:模塊的總柵極電荷(QG?)為492 nC,內部柵極電阻(RG(int)?)為0.37 Ω 。這些參數直接決定了柵極驅動電路所需提供的峰值電流和平均電流能力,是選擇驅動芯片和設計外部柵極電阻(RG(ext)?)的核心依據。$R_{G(ext)}$的選擇是一個典型的工程權衡:較小的電阻可以實現更快的開關速度,從而降低開關損耗,但同時會加劇電磁干擾(EMI)和電壓過沖問題 。

對這些基礎特性的分析揭示了設計中更深層次的關聯(lián)性。首先,導通電阻顯著的正溫度系數特性隱藏著潛在的熱失控風險。其內在邏輯是:負載電流的增加導致導通損耗(Pcond?=I2?RDS(on)?)上升,進而推高結溫(Tj?)。根據數據手冊曲線 ,$R_{DS(on)}$會隨$T_j$的升高而顯著增大,這又反過來使得在相同電流下的導通損耗進一步增加,形成了一個正反饋循環(huán)。如果熱管理系統(tǒng)無法有效耗散這部分不斷攀升的熱量,結溫將持續(xù)升高直至器件損壞。這表明,熱設計的考量絕不能僅限于穩(wěn)態(tài)工況,還必須確保系統(tǒng)在經受瞬態(tài)過載時不會觸發(fā)這一惡性循環(huán)。

進一步地,這種熱失控風險要求熱管理系統(tǒng)與控制系統(tǒng)之間必須建立直接的聯(lián)系。僅僅依賴被動的散熱方案可能不足以應對所有工況。模塊集成的NTC熱敏電阻 為主動熱管理提供了可能。一個智能化的控制系統(tǒng)必須能夠利用NTC的實時溫度反饋,在結溫接近臨界閾值時,通過限制輸出電流或調整調制策略來主動降低模塊的功率輸出。這使得熱設計從一個靜態(tài)的硬件問題,演變?yōu)橐粋€動態(tài)的、軟硬件協(xié)同的設計挑戰(zhàn),其中控制算法成為保障系統(tǒng)熱安全與可靠性的有機組成部分。

表1: BMF240R12E2G3模塊關鍵電氣與熱力學參數匯總

參數 符號 測試條件 典型值/范圍 單位
漏源擊穿電壓 VDSS? VGS?=0V 1200 V
連續(xù)漏極電流 ID? TH?=80°C 240 A
導通電阻 (25°C) RDS(on)? VGS?=18V,ID?=240A,Tvj?=25°C 5.5
導通電阻 (175°C) RDS(on)? VGS?=18V,ID?=240A,Tvj?=175°C 10.0
推薦開通柵壓 VGS(on)? - 18... 20 V
推薦關斷柵壓 VGS(off)? - -4... 0 V
總柵極電荷 QG? VDS?=800V,ID?=240A,VGS?=18V/?4V 492 nC
內部柵極電阻 RG(int)? f=1MHz 0.37 Ω
開通能量 Eon? VDS?=800V,ID?=240A,Tvj?=25°C 7.4 mJ
關斷能量 Eoff? VDS?=800V,ID?=240A,Tvj?=25°C 1.8 mJ
反向恢復能量 Err? VDS?=800V,ID?=240A,Tvj?=25°C 160 μJ
最高工作結溫 Tvjop? - 175 °C
結-殼熱阻 Rth(j?c)? 每開關 0.09 (Max) K/W

3.0 級聯(lián)固態(tài)變壓器的系統(tǒng)架構框架

本章節(jié)旨在建立系統(tǒng)級的宏觀認知,明確單個120kW功率模塊在整個級聯(lián)SST架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需滿足的接口要求。

3.1 三級式SST架構概述

wKgZPGj4iPGAUvNPAAEinNCL9Fs005.png

固態(tài)變壓器通常采用三級式架構:一個中壓AC-DC整流級,一個帶電氣隔離的DC-DC變換級,以及一個低壓DC-AC逆變級 。這種結構的功能最為完備,能夠在一個裝置內同時實現電壓變換、電氣隔離、功率因數校正、雙向潮流控制等多種高級功能,是未來智能電網的核心裝備之一 。用戶的需求聚焦于構成SST的功率模塊,該模塊通常包含前兩個級(AC-DC和DC-DC)。鑒于其“級聯(lián)”的應用背景,該模塊被設計為構建中壓接口的基本單元。

3.2 作為基本構建單元的功率模塊

直接處理中壓配電網電壓(例如13.8 kV)對于單個功率變換器而言是不現實的。因此,級聯(lián)架構應運而生,它通過將多個低壓功率模塊在輸入側串聯(lián),共同分擔電網側的高電壓 。這就是級聯(lián)系統(tǒng)的核心思想。每個120kW、900V直流母線的功率模塊,就構成了這個串聯(lián)鏈條中的一個“子單元”或“功率單元”。以一個7.2 kV(相-中線)的電網為例,經過整流后的直流高壓需要大約11到12個這樣的功率模塊串聯(lián)均壓才能承受。

wKgZO2j4iTCAASiCAAKFVNmdLHM614.png

3.3 串聯(lián)與并聯(lián)互聯(lián)的接口要求

輸入側:對于輸入側串聯(lián),每個模塊必須能夠承受其均分到的總直流母線電壓。更重要的是,系統(tǒng)必須具備輸入電壓主動均衡控制的能力,以防止因參數差異或動態(tài)過程導致的電壓不均,從而避免個別模塊過壓損壞 。

輸出側:各模塊的輸出側可以根據應用需求進行并聯(lián)以增大電流容量,或者保持獨立以驅動不同的負載。輸出并聯(lián)時,必須實施精確的功率均分控制策略,以抑制模塊間的環(huán)流,確保負載的均勻分配 。

隔離要求:每個功率模塊內部必須包含電氣隔離環(huán)節(jié)。這不僅是安全規(guī)程的要求,確保低壓輸出側與中壓輸入側的絕對隔離,同時也為輸出側的靈活接地配置提供了可能 。

系統(tǒng)級的架構需求對模塊內部的拓撲選擇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級聯(lián)系統(tǒng)要求輸入串聯(lián),這意味著拓撲本身必須是模塊化的,且模塊間不應存在復雜的磁耦合。級聯(lián)H橋(CHB)拓撲由一系列結構相同的、相互隔離的H橋單元構成,天然地滿足了這一要求,使其成為中壓變流器領域的首選方案 。相比之下,設計一個單一的、結構復雜的、直接處理高壓的變換器,不僅技術難度巨大,而且缺乏可擴展性,可靠性也難以保證。因此,系統(tǒng)架構決定了功率模塊必須采用易于復制和互聯(lián)的拓撲,CHB架構正是不二之選。

此外,級聯(lián)架構天然地為系統(tǒng)帶來了“優(yōu)雅降級”(N+1冗余)的潛力。在一個由數十個模塊構成的系統(tǒng)中,單個模塊的故障是可預見的。當一個模塊發(fā)生故障時,控制系統(tǒng)可以將其從電路中旁路掉。剩余的正常模塊則可以通過微調其輸出電壓,略微提高輸出來補償故障模塊的缺失,從而維持系統(tǒng)總輸出電壓的穩(wěn)定。這要求控制系統(tǒng)具備高度的智能,能夠實時檢測故障、動態(tài)重構系統(tǒng)拓撲,并在新的拓撲下重新實現各模塊間的電壓均衡。這意味著在初始設計階段,就應為這種冗余能力預留設計裕量,例如讓模塊在正常工況下運行在略低于其額定電壓的水平,以便在故障發(fā)生時有足夠的提壓空間。這種設計理念極大地提升了整個SST系統(tǒng)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4.0 功率模塊的拓撲分析與選擇

本章節(jié)將對適用于120kW功率模塊的變換器拓撲進行嚴格的評估與比較,以確定最優(yōu)的設計方案。

wKgZO2j4iYeAayKaAAH28If6L-M391.png

4.1 高壓級:級聯(lián)H橋(CHB)變換器

級聯(lián)H橋(CHB)是中壓模塊化變流器(如STATCOM和SST)的行業(yè)標準拓撲 。在SST的AC-DC整流級,電網的每一相都由一串H橋功率單元串聯(lián)而成。每個120kW的功率模塊可以被設計為構成CHB的一個H橋單元。由于BMF240R12E2G3模塊本身是半橋結構,因此需要兩個該型號的模塊來構成一個完整的H橋。

優(yōu)點:CHB拓撲具有無與倫比的模塊化特性,易于擴展至任意電壓等級。通過移相控制,它可以合成出高質量、多電平的交流電壓波形,諧波含量極低,從而減小了濾波器的體積和成本 。

挑戰(zhàn):CHB架構的主要挑戰(zhàn)在于,每個H橋單元都需要一個相互隔離的直流電源。此外,其控制系統(tǒng)相對復雜,需要精確地控制和均衡所有串聯(lián)單元的直流側電容電壓 。

wKgZO2j4idaAIVRGAAG34uLl5No211.png

4.2 隔離級:雙有源橋(DAB)變換器

在每個CHB單元內部,雙有源橋(DAB)變換器是實現隔離式DC-DC變換的最理想選擇 。DAB變換器由兩個通過中頻變壓器(MFT)連接的全橋(或半橋)電路構成。

工作原理:功率的傳輸和方向由兩個橋臂輸出的方波電壓之間的相移角(?)來控制 。其傳輸功率可近似表示為 P∝ωLV1?V2??sin(?),其中V1?和V2?為兩側橋臂電壓,ω為開關角頻率,L為等效串聯(lián)電感。

調制策略

單移相(SPS)控制:這是最基礎的控制方式,實現簡單。但其缺點是在輕載或電壓轉換比偏離1時,系統(tǒng)內部會產生較大的無功環(huán)流,導致額外的導通損耗,并且會丟失零電壓開通(ZVS)特性,降低效率 。

擴展/雙重/三重移相(EPS/DPS/TPS)控制:這些高級調制策略通過引入橋內移相等額外的控制自由度,能夠在更寬的工作范圍內優(yōu)化功率傳輸,最小化無功環(huán)流,減小電流應力,并擴展ZVS的實現范圍,從而顯著提升變換器在全工況范圍內的效率 。在實際設計中,需要在控制復雜度和效率增益之間做出權衡。

中頻變壓器(MFT)設計:DAB變換器工作在高開關頻率(例如50-200 kHz),這使得其核心部件——中頻變壓器的體積和重量相比傳統(tǒng)的50/60 Hz工頻變壓器可以大幅減小 。在DAB拓撲中,變壓器的漏感不再是寄生參數,而是成為能量傳輸的關鍵元件,其大小需要被精確設計和控制。

4.3 推薦的集成拓撲:CHB-DAB功率單元

wKgZO2j4iimAOnp8AAIrLNQCN50885.png

綜合以上分析,最合理且高效的功率模塊架構是將DAB變換器直接集成到CHB的每個H橋單元中 。在這種集成方案中,DAB變換器的輸入側連接到H橋單元的900V直流母線。DAB負責提供必要的電氣隔離,并將電壓降至目標低壓直流水平(例如,為直流微電網提供400V直流電,或為最終的DC-AC逆變級供電)。這個高度集成的CHB-DAB功率單元,就成為了整個SST系統(tǒng)中可標準化的、可復制的基本構建模塊。

在這一架構中,中頻變壓器(MFT)的設計成為一個跨學科的挑戰(zhàn)。它不僅僅是一個電氣元件,其設計過程是電氣性能、熱管理和高壓絕緣三者之間復雜權衡的結果。MFT工作在高頻(如100 kHz)和高壓(900V原邊)的嚴苛環(huán)境下。高頻工作會帶來顯著的磁芯損耗(磁滯損耗和渦流損耗)和繞組損耗(趨膚效應和鄰近效應),這些損耗在緊湊的體積內產生大量熱量 。同時,原副邊之間的高壓差要求使用堅固的絕緣材料,但絕緣材料往往是熱的不良導體。因此,MFT的設計必須在低損耗(電氣)、高效散熱(熱學)和高介電強度(絕緣)這三個相互制約的目標之間尋求最優(yōu)解,這是一個典型的多物理場耦合工程問題。

更進一步,DAB的調制策略選擇直接決定了關鍵元器件的應力水平。例如,采用先進的三重移相(TPS)控制策略,其目的就是為了在能量傳輸過程中最小化無功環(huán)流 。無功環(huán)流雖然不貢獻于凈功率傳輸,但它會顯著增大流經MOSFET和變壓器繞組的電流有效值(RMS)。更高的RMS電流意味著更高的導通損耗(I2R)和更大的元器件電流應力。因此,通過實現一個更復雜的控制算法(如TPS),可以直接降低元器件的工作溫度,甚至可能允許使用更小尺寸的MFT或散熱器,或者在相同的熱限制下實現更高的功率吞吐量。這清晰地表明,控制軟件的選擇直接影響著硬件設計、成本和最終的系統(tǒng)功率密度。

表2: 候選功率模塊拓撲的比較評估

評估維度 CHB-DAB集成單元 (推薦) MMC-DAB集成單元 傳統(tǒng)三級式模塊 (AC-DC-AC)
模塊化與可擴展性 優(yōu)異。天然的模塊化結構,易于串聯(lián)擴展電壓。 優(yōu)異。同樣是模塊化拓撲的典范。 良好。但通常針對特定電壓等級設計,擴展性稍差。
電壓應力 低。每個模塊僅承受總電壓的一部分。 低。子模塊電壓應力低。 高。輸入級需承受全部或大部分輸入電壓。
控制復雜度 高。需要復雜的系統(tǒng)級電壓均衡控制。 非常高。需要復雜的電容電壓均衡和環(huán)流抑制控制。 中等。各級解耦,控制相對獨立。
元器件數量 多。每個單元包含完整的變換器。 非常多。子模塊數量巨大。 較少。結構相對集中。
無源元件尺寸 小。得益于高頻MFT。 小。同樣采用高頻隔離。 大。若采用工頻/低頻隔離,變壓器體積巨大。
故障容錯性 優(yōu)異。支持N+1冗余和故障旁路。 優(yōu)異。具備類似的冗余能力。 差。單點故障可能導致整個模塊失效。
綜合評價 最適合中高壓、大功率級聯(lián)SST應用,在模塊化、可靠性方面優(yōu)勢明顯。 技術上可行,但控制更復雜,成本可能更高。 不適合級聯(lián)應用,無法有效分擔高壓。

5.0 功率損耗建模與效率預測

本章節(jié)將對功率模塊的各項損耗進行嚴謹的、自下而上的定量計算。精確的損耗模型是后續(xù)熱管理設計的基石。

5.1 導通損耗模型

每個MOSFET的導通損耗(Pcond?)將通過公式 Pcond?=Irms2??RDS(on)?(Tj?) 進行計算。此計算的關鍵在于精確地建立$R_{DS(on)}$與結溫$T_j$的函數關系。根據數據手冊中的圖表 ,可以擬合出一條曲線或建立一個查找表。由于損耗本身會影響結溫,而結溫又反過來影響導通電阻和損耗,因此需要采用迭代計算方法:

假設一個初始結溫 Tj?。

根據Tj?查表或計算出RDS(on)?(Tj?)。

計算出在該$R_{DS(on)}$下的總損耗$P_{loss}$。

根據總損耗和熱阻模型計算出新的結溫 Tj′?=Ta?+Ploss??Rth(j?a)?。

比較Tj?和Tj′?,若差異大于設定閾值,則令$T_j = T_j'$并返回第2步,直至收斂。

流經開關的RMS電流$I_{rms}$將根據DAB變換器在特定調制策略下的工作原理推導得出。為保守起見,可首先采用單移相(SPS)控制下的電流波形進行最差情況分析。

wKgZO2j3YUCATZmJAAgC7Q_T3XE350.png

5.2 開關損耗模型

縮放挑戰(zhàn):數據手冊提供的開關能量(Eon?, Eoff?)是在800V/240A的特定條件下測得的 。然而,本應用的工作電壓為900V,負載電流在0至約150A(峰值)之間變化。對于SiC MOSFET,簡單的線性縮放會引入較大誤差,導致?lián)p耗評估不準確 。

建議的縮放方法:為提高模型精度,將采用基于公認工程原理的、更穩(wěn)健的縮放方法 ??傞_關損耗由 Psw?=(Eon_scaled?+Eoff_scaled?)?fsw? 給出。

電壓縮放:開關能量$E_{sw}$與母線電壓$V_{bus}$的關系近似為$E_{sw} propto V_{bus}^k$,其中指數k通常在1到2之間。作為初步的保守估計,可采用線性關系(k=1):Esw?(900V)≈Esw?(800V)?(900/800)。

電流縮放:開關能量與電流的關系是非線性的。將利用數據手冊中提供的圖表 (開關損耗 vs. 漏極電流)來建立一個查找表或擬合函數,從而根據實際工作電流對開關能量進行精確縮放。

柵極電阻縮放:數據手冊 提供了開關能量隨外部柵極電阻變化的曲線。這使得我們可以在設計中對開關速度/損耗與EMI/電壓過沖進行量化權衡。

二極管反向恢復損耗:在半橋拓撲中,一個MOSFET的開通能量$E_{on}$必須包含對管體二極管的反向恢復能量$E_{rr}$ 。$E_{rr}$同樣需要根據實際工作條件從數據手冊值進行縮放。

5.3 輔助及無源元件損耗

中頻變壓器(MFT)損耗:包括磁芯損耗和繞組損耗。磁芯損耗將使用Steinmetz公式或更先進的iGSE模型進行估算;繞組損耗則需要考慮在高開關頻率下的趨膚效應和鄰近效應。

電容損耗:主要是直流母線電容因其等效串聯(lián)電阻(ESR)在高頻紋波電流下產生的損耗。

柵極驅動損耗:每個開關的驅動損耗可由 Pgd?=QG??Vdrive??fsw? 計算得出,其中$V_{drive}$是柵極驅動電壓擺幅 。

5.4 預計效率曲線

將所有損耗(導通損耗、開關損耗、無源元件損耗及輔助損耗)在不同負載點(例如12kW, 30kW, 60kW, 90kW, 120kW)進行累加,得到總損耗Ploss?。模塊效率則由公式 η=Pout?/(Pout?+Ploss?) 計算。最終將效率與輸出功率的關系繪制成曲線,直觀地展示模塊的預期性能。

在設計過程中,開關頻率(fsw?)的選擇是一個關鍵的優(yōu)化變量。它直接影響著系統(tǒng)的功率密度和效率。開關損耗與$f_{sw}$成正比,而導通損耗與其無關。另一方面,中頻變壓器和濾波電容等無源元件的體積和成本與$f_{sw}$成反比 。這就形成了一個典型的設計權衡:提高$f_{sw}$可以減小無源元件的尺寸,從而提升功率密度,但代價是開關損耗增加,效率下降,并加重了熱管理的負擔。因此,存在一個最優(yōu)的$f_{sw}$,可以在給定的效率目標下,實現系統(tǒng)總成本或體積的最小化。對于120kW級別的SiC變換器,綜合考慮,50-100 kHz通常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頻率范圍。

然而,整個性能預測中最不確定的環(huán)節(jié),也是項目面臨的關鍵風險,在于開關損耗從數據手冊條件到實際工況的縮放。數據手冊提供的損耗數據是在理想化的特定條件下測得的 ,而實際工況中的電壓、電流、溫度和雜散參數都在動態(tài)變化,任何縮放模型都只是近似 。對損耗的估算哪怕只偏低20%,就意味著實際需要散發(fā)的熱量將從預測的2.4 kW增加到近2.9 kW。這額外的500W熱量很可能超出熱設計的全部裕量,導致系統(tǒng)過熱甚至失效。因此,在項目早期階段,通過搭建雙脈沖測試平臺,對單個器件在真實工況下的開關損耗進行實驗驗證,是驗證損耗模型、降低項目風險的最關鍵步驟。

表3: 關鍵工作點下的預計功率損耗分解 (開關頻率: 75 kHz, 結溫: 125°C)

損耗項 12kW (10% 負載) 60kW (50% 負載) 120kW (100% 負載)
MOSFET導通損耗 18 W 450 W 1150 W
MOSFET開關損耗 110 W 480 W 850 W
MFT磁芯損耗 45 W 55 W 65 W
MFT繞組損耗 10 W 250 W 300 W
輔助損耗 (驅動等) 30 W 30 W 35 W
總損耗 (Ploss?) 213 W 1265 W 2400 W
預計效率 (η) 98.2% 97.9% 98.0%

6.0 熱管理與系統(tǒng)設計

本章節(jié)將前一章計算出的功率損耗轉化為具體的熱管理解決方案,這是確保模塊長期可靠運行的關鍵。

6.1 總結-環(huán)溫熱阻的計算

熱設計的首要目標是確定系統(tǒng)所能允許的總熱阻?;谧罡咴试S結溫(為保證可靠性,設定為150°C)、環(huán)境溫度(假設為40°C)以及在120kW滿載工況下的總損耗(Ploss_total?≈2.4kW),可以計算出所需的最大總結-環(huán)溫熱阻(Rth(j?a)?):

Rth(j?a)?=Ploss_total?Tj_max??Tambient??

這個計算必須針對單個半橋模塊進行,因為每個模塊是獨立的散熱單元。一個完整的H橋由兩個半橋模塊構成,總損耗2.4 kW,則每個半橋模塊承擔的損耗約為1.2 kW。因此,對于單個BMF240R12E2G3模塊:

Rth(j?a),module?=1200W150°C?40°C?=0.0917K/W

6.2 散熱器性能要求與選型

總熱阻$R_{th(j-a)}$由器件內部熱阻、接觸熱阻和散熱器熱阻三部分構成:Rth(j?a)?=Rth(j?c)?+Rth(c?h)?+Rth(h?a)?。其中,$R_{th(c-h)}$是模塊與散熱器之間的熱界面材料(TIM)的熱阻。 一個BMF240R12E2G3模塊內含兩個并聯(lián)的開關,其等效的結-殼熱阻約為 $R_{th(j-c), module} = R_{th(j-c), switch} / 2 = 0.09 / 2 = 0.045$ K/W。 假設采用高性能的導熱硅脂,其接觸熱阻$R_{th(c-h)}$約為0.01 K/W。 因此,對散熱器本身的熱阻(Rth(h?a)?)要求為:

Rth(h?a)?≤Rth(j?a),module??Rth(j?c),module??Rth(c?h)?

Rth(h?a)?≤0.0917?0.045?0.01=0.0367K/W

散熱器必須提供低于0.0367 K/W的熱阻,這是一個極其苛刻的指標。

6.3 冷卻技術比較分析

強制風冷:即使是最高性能的、帶有強大風扇的強制風冷散熱器,其熱阻通常也難以低于0.1-0.2 K/W 。這個數值遠高于我們計算出的0.0367 K/W的要求。因此,可以明確判定,強制風冷方案不足以滿足本設計的散熱需求。

液體冷卻:采用液體冷卻冷板是解決高熱流密度問題的有效手段。一個設計良好的液冷板可以輕松實現低于0.05 K/W的熱阻,而采用微通道等先進技術甚至可以達到更低的水平 。液冷技術完全有能力滿足本設計的熱阻要求。

結論與推薦液體冷卻是本設計的強制性選擇。熱管理系統(tǒng)必須包含高性能的液冷板、水泵、散熱排(換熱器)以及相應的管路系統(tǒng)。為進一步降低熱阻,還可以考慮采用氮化鋁(AlN)等高導熱陶瓷基板技術 。

6.4 兼顧熱與電氣的布局考量

電磁布局:功率回路的物理布局必須嚴格遵循“最小環(huán)路電感”原則。直流母線電容應盡可能靠近SiC模塊的電源端子,以減小雜散電感,從而抑制開關過程中的電壓過沖。

驅動電路布局:柵極驅動電路應緊靠模塊的柵極和源極輔助端子,以保證驅動信號的完整性,減小延遲和振蕩。

熱界面:模塊與液冷板之間的熱界面至關重要。必須選用高性能的TIM,并施加數據手冊規(guī)定的、均勻的安裝壓力,以最小化接觸熱阻Rth(c?h)? 。

分析至此,一個核心結論浮出水面:系統(tǒng)的功率密度最終受限于熱管理能力。盡管SiC模塊的電氣額定值(240A)遠高于實際工作電流(~133A),但系統(tǒng)的最大連續(xù)輸出功率并非由電氣能力決定,而是完全取決于冷卻系統(tǒng)能否將結溫維持在可靠性允許的范圍之內。損耗計算表明,在120kW時,模塊將產生超過2kW的熱量。熱阻分析則顯示,即使采用激進的液冷方案,結溫也已接近150°C的設計上限。因此,任何試圖進一步提升功率輸出的嘗試,都將首先遭遇熱失效,而非電氣失效。追求更高功率密度的本質,實際上是一個熱管理工程問題 。

這一結論進一步引申出對系統(tǒng)成本結構的深刻影響。強制采用液冷方案,將顯著改變系統(tǒng)的成本構成。一個強制風冷方案主要包含散熱器和風扇,成本相對低廉。而一個完整的液冷系統(tǒng)則需要高性能冷板、工業(yè)級水泵、大型散熱排、可靠的管路和冷卻液,以及確保系統(tǒng)長期無泄漏的精密機械設計與裝配 。這一整套液冷回路的成本和開發(fā)復雜性,很可能超過SiC模塊及其驅動電路本身。這意味著,對于一個商業(yè)化產品而言,其研發(fā)投入和物料清單(BOM)成本的重心將嚴重偏向于熱管理和機械結構設計,而不僅僅是電力電子部分。

表4: 熱設計參數與冷卻系統(tǒng)規(guī)格匯總

參數 符號/名稱 數值 單位 備注
模塊滿載總損耗 Ploss,module? 1200 W 單個BMF240R12E2G3模塊
最高設計結溫 Tj,max? 150 °C 兼顧性能與可靠性
假定環(huán)境溫度 Tambient? 40 °C 工業(yè)應用典型值
模塊結-殼熱阻 Rth(j?c),module? 0.045 K/W 兩個開關并聯(lián)等效
TIM接觸熱阻 Rth(c?h)? 0.01 K/W 預估值,依賴材料與安裝
所需散熱器熱阻 Rth(h?a)? < 0.037 K/W 核心設計指標
推薦冷卻技術 - 液體冷卻 - 強制性要求
液冷系統(tǒng)關鍵規(guī)格 - - - 需進一步詳細設計
- 冷板性能 Rth(h?a)? < 0.037 K/W @ 指定流量
- 最小冷卻液流量 - TBD L/min 需CFD仿真確定

7.0 級聯(lián)系統(tǒng)的協(xié)同控制策略

wKgZPGi1cueAZtJrAAP5rm7eHgk076.png

對于一個由多個120kW功率模塊構成的級聯(lián)SST系統(tǒng),必須設計一個分層的協(xié)同控制架構,以確保整個系統(tǒng)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穩(wěn)定運行。

7.1 模塊級控制

DAB功率流控制:模塊級控制的核心是精確調節(jié)流經DAB變換器的功率。控制器根據從系統(tǒng)級控制器接收到的功率或電壓指令,通過調整移相角來實現對功率大小和方向的快速控制 。

本地直流母線電壓調節(jié):每個模塊的控制器還需負責維持其本地900V直流母線電壓的穩(wěn)定。它通過控制CHB單元從交流側吸收適量的有功功率,來滿足DAB級的功率輸出需求并補償自身損耗。

7.2 系統(tǒng)級分層控制

整個SST的控制系統(tǒng)是一個典型的分層結構:一個中央系統(tǒng)控制器負責宏觀調控,并通過通信網絡與下屬的各個模塊控制器進行信息交互 。

輸入電壓均衡控制:對于輸入側串聯(lián)的模塊(構成CHB),系統(tǒng)級控制器的首要任務是確??偟母邏褐绷髂妇€電壓在所有模塊間均勻分配。這是維持系統(tǒng)穩(wěn)定運行的先決條件 。當檢測到電壓不均衡時,控制器會指令電壓偏低的模塊從電網多吸收一點有功功率,指令電壓偏高的模塊少吸收一點,從而實現電壓的動態(tài)均衡 。

輸出功率按比例均分控制:如果多個模塊的輸出側并聯(lián),控制系統(tǒng)必須確保它們按照各自的額定功率按比例分擔總負載。這通常通過下垂(Droop)控制來實現。下垂控制的核心思想是讓模塊的輸出電壓隨著其輸出電流的增加而略微下降,通過這種負反饋特性,可以在無需高速通信的情況下實現穩(wěn)定、自動的負載均分 。

電網同步與總體功率管理:系統(tǒng)控制器還負責與交流電網的同步(通過鎖相環(huán)-PLL技術),根據上層調度指令調節(jié)SST與電網之間交換的總有功和無功功率,并管理整個系統(tǒng)的啟停、故障保護等高級功能 。

這種復雜的多層次控制系統(tǒng),其穩(wěn)定性依賴于不同控制環(huán)路在時間尺度上的明確分離。模塊內部的DAB電流/功率控制環(huán)路必須具有非常高的帶寬(數千赫茲),以適應高頻開關的動態(tài)。每個單元的本地直流母線電壓控制環(huán)路可以稍慢一些(數百赫茲)。而系統(tǒng)級的電壓均衡和功率均分等外部環(huán)路,其響應速度必須顯著慢于內部環(huán)路(數十赫茲),以避免不同層級的控制器之間發(fā)生有害的動態(tài)耦合與振蕩。這種控制帶寬的層級劃分,是設計級聯(lián)變換器控制系統(tǒng)的一條基本準則 。

在這種架構下,中央控制器與各模塊之間的通信網絡成為系統(tǒng)的“神經中樞”,其性能直接關系到整個系統(tǒng)的穩(wěn)定與否。系統(tǒng)級控制器需要實時獲取每個模塊的電壓、電流等狀態(tài)信息,以做出正確的均衡和均流決策,然后將新的控制設定點下發(fā)給各模塊。這個閉環(huán)控制過程中的任何顯著延遲(Latency)或數據丟失,都可能導致響應較慢的外部控制環(huán)路失穩(wěn)。對于一個包含數十個模塊的大型SST系統(tǒng),這要求一個高帶寬、低延遲、且抗電磁干擾能力強的通信總線,例如工業(yè)以太網或光纖CAN總線。因此,通信硬件和協(xié)議的設計不再是一個輔助任務,而是關系到整個SST系統(tǒng)成敗的關鍵子系統(tǒng)。

8.0 結論與最終設計建議

wKgZPGj3VReAVgr-ABej9tt8FRo610.pngwKgZPGj3VReANxVUACCQIfGV60k540.png

8.1 可行性總結與性能預測

本報告的綜合分析表明,采用BMF240R12E2G3 SiC功率模塊設計一款120kW級的SST功率單元,在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該模塊優(yōu)異的電氣和熱力學特性為實現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的變換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性能預測:預計該功率模塊的峰值效率可超過98%,在120kW滿載工況下的總損耗約為2.4kW。

拓撲選擇:推薦采用集成了DAB隔離變換器的CHB功率單元作為標準化的構建模塊,該架構在模塊化、可擴展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

核心挑戰(zhàn):設計的核心瓶頸在于熱管理。為確保器件結溫在長期運行時低于150°C,必須采用高性能的液體冷卻系統(tǒng)。

8.2 關鍵設計參數、權衡與潛在風險

關鍵設計參數

直流母線電壓:900V

建議開關頻率:50-100 kHz

柵極驅動電壓:+20V / -4V

散熱器熱阻要求:Rth(h?a)?<0.04 K/W

關鍵設計權衡

開關頻率:在無源元件尺寸/功率密度與開關損耗/效率之間的權衡。

柵極電阻:在開關速度/損耗與EMI/電壓過沖之間的權衡。

控制復雜度:在DAB調制策略的復雜性與全工況效率之間的權衡。

主要潛在風險

損耗模型不確定性:開關損耗從數據手冊條件到實際工況的縮放模型存在固有誤差,可能導致熱設計裕量不足。

多模塊控制穩(wěn)定性:大規(guī)模級聯(lián)系統(tǒng)中的電壓均衡和功率均分控制算法的魯棒性是系統(tǒng)穩(wěn)定運行的關鍵。

熱管理系統(tǒng)成本與復雜性:強制性的液冷系統(tǒng)將顯著增加系統(tǒng)的成本、體積和維護復雜性。

深圳市傾佳電子有限公司(簡稱“傾佳電子”)是聚焦新能源與電力電子變革的核心推動者:
傾佳電子成立于2018年,總部位于深圳福田區(qū),定位于功率半導體與新能源汽車連接器的專業(yè)分銷商,業(yè)務聚焦三大方向:
新能源:覆蓋光伏、儲能、充電基礎設施;
交通電動化:服務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tǒng)(電控、電池、電機)及高壓平臺升級;
數字化轉型:支持AI算力電源、數據中心等新型電力電子應用。
公司以“推動國產SiC替代進口、加速能源低碳轉型”為使命,響應國家“雙碳”政策(碳達峰、碳中和),致力于降低電力電子系統(tǒng)能耗。
需求SiC碳化硅MOSFET單管及功率模塊,配套驅動板及驅動IC,請搜索傾佳電子楊茜

wKgZO2j3VP2ASAn3AAeuEh69ETo334.pngwKgZPGj3VP2AQWSuAAsfa_5bkE4994.pngwKgZPGj3VP2AHIdaAAqqa-8JEuk684.pngwKgZO2j3VP2AXjB-ABPGsBnpGxw008.png ? ? ?

8.3 關于樣機制作、測試與未來發(fā)展的建議

為系統(tǒng)性地降低項目風險并驗證設計,建議采用分階段的開發(fā)與測試路徑:

第一階段 - 元件級驗證:搭建一個單開關的雙脈沖測試平臺。在該平臺上,對BMF240R12E2G3模塊在900V母線電壓和不同負載電流下的開關過程進行精確測量,獲取真實的開關能量數據。這是驗證并修正功率損耗模型的首要任務,也是整個項目風險控制的關鍵一步。

第二階段 - 模塊級樣機:構建并測試一個完整的120kW功率模塊樣機。測試重點應放在滿載工況下的熱性能驗證,檢驗液冷系統(tǒng)的實際散熱能力是否滿足設計要求,并實測整機效率曲線,與理論預測進行對比。

第三階段 - 系統(tǒng)級集成:搭建一個由至少三個功率模塊串聯(lián)構成的最小化級聯(lián)系統(tǒng)。該階段的核心目標是開發(fā)、調試并驗證輸入電壓均衡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和動態(tài)響應特性。

未來工作展望

控制優(yōu)化:研究并實現針對DAB變換器的三重移相(TPS)等高級調制策略,以進一步提升系統(tǒng)效率,降低元器件熱應力。

可靠性提升:開發(fā)針對模塊級故障的快速檢測與旁路機制,結合控制系統(tǒng)的動態(tài)重構能力,實現SST系統(tǒng)的N+1冗余運行,大幅提升電網應用的可用性。

審核編輯 黃宇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fā)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guī)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SiC
    SiC
    +關注

    關注

    32

    文章

    3420

    瀏覽量

    67680
  • 功率模塊
    +關注

    關注

    11

    文章

    578

    瀏覽量

    46578
  • 固態(tài)變壓器

    關注

    1

    文章

    17

    瀏覽量

    3121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維碼

掃碼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師交流群

    評論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戰(zhàn)略與技術驗證:基本半導體(BASIC Semiconductor)SiC平臺用于2-5 MW固態(tài)變壓器(SST)

    戰(zhàn)略與技術驗證:基本半導體(BASIC Semiconductor)SiC平臺用于2-5 MW固態(tài)變壓器(SST)
    的頭像 發(fā)表于 11-07 08:46 ?227次閱讀
    戰(zhàn)略與技術驗證:基本半導體(BASIC Semiconductor)<b class='flag-5'>SiC</b>平臺用于2-5 MW<b class='flag-5'>固態(tài)</b><b class='flag-5'>變壓器</b>(<b class='flag-5'>SST</b>)

    電子全面分析在高功率工業(yè)變頻中以SiC MOSFET模塊取代Si IGBT模塊的價值主張

    電子全面分析在高功率工業(yè)變頻中以SiC MOS
    的頭像 發(fā)表于 11-02 12:20 ?395次閱讀
    <b class='flag-5'>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電子</b>全面<b class='flag-5'>分析</b>在高<b class='flag-5'>功率</b>工業(yè)變頻<b class='flag-5'>器</b>中以<b class='flag-5'>SiC</b> MOSFET<b class='flag-5'>模塊</b>取代Si IGBT<b class='flag-5'>模塊</b>的價值主張

    電子單相戶用儲能逆變器中Heric拓撲的綜合分析及其SiC MOSFET應用價值

    電子單相戶用儲能逆變器中Heric拓撲的綜合分析及其SiC MOSFET應用價值
    的頭像 發(fā)表于 10-15 09:13 ?277次閱讀
    <b class='flag-5'>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電子</b>單相戶用儲能逆變器中Heric<b class='flag-5'>拓撲</b>的綜合<b class='flag-5'>分析</b>及其<b class='flag-5'>SiC</b> MOSFET應用價值

    電子功率工業(yè)風機變頻的技術發(fā)展趨勢及碳化硅(SiC模塊的演進價值分析

    電子功率工業(yè)風機變頻的技術發(fā)展趨勢及碳化硅(SiC
    的頭像 發(fā)表于 10-14 15:08 ?679次閱讀
    <b class='flag-5'>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電子</b>大<b class='flag-5'>功率</b>工業(yè)風機變頻<b class='flag-5'>器</b>的技術發(fā)展趨勢及碳化硅(<b class='flag-5'>SiC</b>)<b class='flag-5'>模塊</b>的演進價值<b class='flag-5'>分析</b>

    電子針對高性能電力變換的基本半導體34mm封裝SiC模塊平臺戰(zhàn)略分析

    電子針對高性能電力變換的基本半導體34mm封裝SiC模塊平臺戰(zhàn)略分析
    的頭像 發(fā)表于 10-10 21:45 ?226次閱讀
    <b class='flag-5'>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電子</b>針對高性能電力變換的基本半導體34mm封裝<b class='flag-5'>SiC</b><b class='flag-5'>模塊</b>平臺戰(zhàn)略<b class='flag-5'>分析</b>

    電子SST固態(tài)變壓器革命:一項市場、拓撲與碳化硅技術的綜合分析報告

    電子SST固態(tài)變壓器革命:一項市場、拓撲與碳化硅
    的頭像 發(fā)表于 10-09 17:57 ?981次閱讀
    <b class='flag-5'>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電子</b><b class='flag-5'>SST</b><b class='flag-5'>固態(tài)</b><b class='flag-5'>變壓器</b>革命:一項市場、<b class='flag-5'>拓撲</b>與碳化硅技術的綜合<b class='flag-5'>分析</b>報告

    電子功率工業(yè)傳動市場:駕SiC馭碳化硅功率模塊帶來的技術顛覆

    電子功率工業(yè)傳動市場:駕SiC馭碳化硅功率模塊
    的頭像 發(fā)表于 10-09 17:48 ?425次閱讀
    <b class='flag-5'>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電子</b>大<b class='flag-5'>功率</b>工業(yè)傳動市場:駕<b class='flag-5'>SiC</b>馭碳化硅<b class='flag-5'>功率</b><b class='flag-5'>模塊</b>帶來的技術顛覆

    電子超越100kW:用于兆瓦級儲能直掛充電樁電源的SiC功率模塊CLLC隔離DC-DC變換設計

    電子超越100kW:用于兆瓦級儲能直掛充電樁電源的SiC功率
    的頭像 發(fā)表于 09-24 18:13 ?1452次閱讀
    <b class='flag-5'>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電子</b>超越100<b class='flag-5'>kW</b>:用于兆瓦級儲能直掛充電樁電源的<b class='flag-5'>SiC</b><b class='flag-5'>功率</b><b class='flag-5'>模塊</b>CLLC隔離DC-DC變換設計

    電子SiC功率模塊:超大功率全橋LLC應用技術優(yōu)勢深度分析報告

    電子BMF540R12KA3 SiC功率模塊:超大功率
    的頭像 發(fā)表于 09-19 15:32 ?407次閱讀
    <b class='flag-5'>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電子</b><b class='flag-5'>SiC</b><b class='flag-5'>功率</b><b class='flag-5'>模塊</b>:超大<b class='flag-5'>功率</b>全橋LLC應用技術優(yōu)勢深度<b class='flag-5'>分析</b>報告

    電子新能源汽車主驅技術演進與SiC碳化硅功率模塊的深度價值分析報告

    電子新能源汽車主驅技術演進與SiC碳化硅功率模塊的深度價值
    的頭像 發(fā)表于 09-16 13:55 ?678次閱讀
    <b class='flag-5'>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電子</b>新能源汽車主驅技術演進與<b class='flag-5'>SiC</b>碳化硅<b class='flag-5'>功率</b><b class='flag-5'>模塊</b>的深度價值<b class='flag-5'>分析</b>報告

    電子基于SiC MOSFET的固態(tài)斷路(SSCB)技術深度洞察

    電子基于SiC MOSFET的固態(tài)斷路(SSCB)技術深度洞察 ? ???
    的頭像 發(fā)表于 09-16 12:41 ?574次閱讀
    <b class='flag-5'>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電子</b>基于<b class='flag-5'>SiC</b> MOSFET的<b class='flag-5'>固態(tài)</b>斷路<b class='flag-5'>器</b>(SSCB)技術深度洞察

    電子推動SiC模塊全面替代IGBT模塊的技術動因

    電子推動SiC模塊全面替代IGBT模塊的技術動因與SiC
    的頭像 發(fā)表于 09-07 14:57 ?1910次閱讀
    <b class='flag-5'>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電子</b>推動<b class='flag-5'>SiC</b><b class='flag-5'>模塊</b>全面替代IGBT<b class='flag-5'>模塊</b>的技術動因

    電子Hydrogen Rectifier制氫電源拓撲、技術演進與SiC功率模塊的顛覆性作用

    電子Hydrogen Rectifier制氫電源拓撲、技術演進與SiC功率
    的頭像 發(fā)表于 09-05 10:37 ?346次閱讀
    <b class='flag-5'>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電子</b>Hydrogen Rectifier制氫電源<b class='flag-5'>拓撲</b>、技術演進與<b class='flag-5'>SiC</b><b class='flag-5'>功率</b><b class='flag-5'>模塊</b>的顛覆性作用

    電子SiC碳化硅MOSFET功率模塊在電力電子應用中對IGBT模塊的全面替代

    電子SiC碳化硅MOSFET功率模塊在電力電子
    的頭像 發(fā)表于 09-05 08:36 ?1916次閱讀
    <b class='flag-5'>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電子</b><b class='flag-5'>SiC</b>碳化硅MOSFET<b class='flag-5'>功率</b><b class='flag-5'>模塊</b>在電力<b class='flag-5'>電子</b>應用中對IGBT<b class='flag-5'>模塊</b>的全面替代

    電子固態(tài)變壓器SST在數據中心的應用及SiC MOSFET功率模塊的關鍵作用

    電子固態(tài)變壓器SST在數據中心的應用及SiC M
    的頭像 發(fā)表于 09-01 18:23 ?2487次閱讀
    <b class='flag-5'>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電子</b><b class='flag-5'>固態(tài)</b><b class='flag-5'>變壓器</b><b class='flag-5'>SST</b>在數據中心的應用及<b class='flag-5'>SiC</b> MOSFET<b class='flag-5'>功率</b><b class='flag-5'>模塊</b>的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