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經顱電刺激的困境與ISP 技術的誕生背景
經顱電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S)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神經調控技術,在神經和精神疾病治療中展現(xiàn)出潛力,但其臨床應用長期受限于三大核心問題:
空間聚焦性不足:傳統(tǒng)TES的電場在顱內呈擴散性分布,難以精準靶向特定腦區(qū)。
穿透深度有限:無法有效作用于深部腦區(qū)(如海馬體),限制了其在癲癇、帕金森病等需要深部調控的疾病中的應用。
外周副作用顯著:較高刺激強度易引發(fā)皮膚刺痛、灼傷感甚至前庭反應。傳統(tǒng)TES的長時間持續(xù)電流會導致電荷在頭皮累積,增加外周神經興奮風險。
其他刺激技術,如HD-tDCS通過多電極陣列提升空間精度,但對深部結構(如海馬、丘腦)的調控效果有限;TI刺激利用高頻電流干涉產生低頻電場,雖能穿透更深腦區(qū),但依賴精確電極定位且高頻成分易誘發(fā)外周神經刺激 。交叉短脈沖刺激(Intersectional Short-Pulse Stimulation, ISP)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革新性技術,其核心在于利用神經元膜的時間積分特性,實現(xiàn)電場的非矢量整合,從而突破傳統(tǒng)TES的物理限制。
HUIYING
ISP的技術原理與核心優(yōu)勢
非矢量整合機制
傳統(tǒng)TES遵循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疊加原理,即多個電流源的電場在細胞外空間以矢量方式疊加。例如,同時施加的雙極電場會因方向相反導致部分抵消,限制聚焦效果。ISP則顛覆這一邏輯,通過順序施加快速短脈沖(脈沖寬度100 μs,間隔5-50 μs),使神經元膜以標量方式整合電場效應。具體機制如下:
動態(tài)電場交替:ISP刺激通過多個獨立電極對交替施加短脈沖(100 μs),電場方向和強度在時間上快速變化。

不同電源配置下經顱電刺激(TES)中電場分布的等效性
膜電容的累積效應:神經元膜具有電容特性,能夠將短時間內交替的電場效應累加,形成穩(wěn)定的跨膜電位變化。

大鼠在對稱交叉短脈沖刺激(ISP)期間的體內跨膜電位記錄
非線性響應:神經元對電場的響應具有非線性特征,ISP通過標量整合放大深部腦區(qū)的刺激效果,同時減少外周組織的干擾。

閉環(huán)干預和ISP刺激序列
這一機制使ISP能夠克服傳統(tǒng)TES的鏡像效應,實現(xiàn)更均勻的深部腦區(qū)刺激。
技術設計要素:脈沖參數(shù)與空間聚焦
ISP通過以下設計實現(xiàn)精準調控:
多極旋轉脈沖序列:使用3-6對電極,按順序激活不同電極對,在顱內形成交叉電場路徑。例如,在大鼠實驗中,三對電極交替脈沖(每對脈沖2.5 μs)可在左右海馬分別產生定向電場,避免傳統(tǒng)雙極刺激的對稱擴散 。

ISP刺激電極位置與原理示意圖

交叉短脈沖(ISP)刺激與亂序ISP刺激對人類受試者腦電圖(EEG)影響的比較
短脈沖與電荷平衡:單個脈沖寬度10-100 μs,序列總電荷平衡(正負脈沖電量相等),既減少電荷累積引發(fā)的外周刺激,又確保膜電位的有效累積。
動態(tài)電場方向切換:通過快速切換電極極性,使目標區(qū)域神經元持續(xù)接受不同方向的電場刺激,增強局部整合效應,而外周組織因短脈沖的瞬時作用難以產生持續(xù)興奮。

交叉短脈沖(ISP)刺激能夠在空間上聚焦所誘導的電場
核心優(yōu)勢對比
特性 | 傳統(tǒng)TES | ISP |
電場疊加方式 | 矢量疊加,易抵消 | 標量整合,無抵消 |
空間聚焦性 | 擴散性,皮層為主 | 靶向深部結構(如海馬、丘腦) |
穿透深度 | <2 cm | 可達4 cm以上 |
外周副作用 | 顯著(刺痛、灼傷感) | 低(短脈沖降低皮膚電荷累積) |
與記錄兼容性 | 易干擾EEG /電生理信號 | 可同步記錄(脈沖短且無直流偏移) |
HUIYING
ISP研究成果
計算模型與人體實驗
為驗證ISP的電場分布,研究者利用ROAST有限元模型模擬顱內電場,并在人類尸體中進行實測。結果顯示:
模型與實測高度吻合:在94種刺激模式中,模擬與實測的電壓梯度相關性達0.879,均方根誤差(RMSE)僅0.6048 V/m,證實ROAST模型對ISP的適用性。
空間聚焦性量化:當電極對間距增大時,電場梯度預測精度提升;而鄰近電極刺激因組織分流效應導致模型誤差增加,提示電極布局對聚焦的重要性(文獻1 -圖2H)。
在大鼠模型中,ISP的電場聚焦性進一步得到驗證:通過三對電極的旋轉脈沖,可使同側海馬神經元放電率提升1.8倍,而對側僅增加0.017倍,證實了半球特異性調控 。
神經元響應機制:從單細胞到網絡層面
單細胞電生理證據(jù):在大鼠體感皮層L2/3錐體神經元中,ISP誘導的跨膜電位變化與脈沖序列的標量和高度相關(R=0.98),而與矢量和相關性較低(R=0.71)。即使在弱電場(1 mV/mm)下,順序脈沖仍能通過累積效應引發(fā)動作電位,而同時刺激需更高強度(3 mV/mm)才能達到相同效果。

交叉短脈沖刺激(ISP)和彌散性經顱電刺激對人腦中單個神經元影響的模擬
網絡水平調控:在顳葉癲癇(TLE)大鼠模型中,閉環(huán)ISP刺激可使海馬seizure持續(xù)時間較假刺激減少49%,較傳統(tǒng)TES減少41%,并將運動性發(fā)作嚴重程度(Racine評分)從4.88降至2.53。機制上,ISP通過破壞癲癇網絡的同步性,阻斷異常放電的擴散 。
人體實驗:從安全性到腦網絡調控
在19名健康受試者中,ISP展現(xiàn)出對人腦網絡的直接影響:
alpha波相位調制:當施加4.5-7.5 mA的1 Hz正弦脈沖時,枕葉alpha波振幅隨刺激相位呈現(xiàn)周期性變化。陽極同側半球的alpha波在脈沖峰值時增強,陰極對側則減弱,表明ISP可同步調制神經元群體的膜電位 。

對人類受試者頭皮進行的交叉短脈沖(ISP)刺激以相位方式調節(jié)其正在進行的α腦振蕩
安全性特征:盡管4.5 mA以上刺激可引發(fā)輕微刺痛、金屬味覺等主觀感受,但無嚴重副作用,且效應隨刺激結束迅速消失。通過優(yōu)化電極布局(如32電極陣列),可進一步降低局部電流密度,提升耐受性 。
HUIYING
ISP的應用領域
癲癇治療
與傳統(tǒng)迷走神經刺激(VNS)相比,ISP具有更高的空間靶向性,可直接作用于癲癇灶(如海馬),減少對正常腦區(qū)的干擾 。
神經精神疾?。喊邢蛏畈窟吘壪到y(tǒng)
抑郁癥:ISP可穿透至前額葉皮層下結構(如腹側被蓋區(qū)),調節(jié)多巴胺能神經元活動。在動物模型中,深部電場對獎賞回路的調控已被證實可改善抑郁樣行為。
帕金森?。?/strong>通過靶向丘腦底核或蒼白球,ISP有望調節(jié)異常運動網絡的振蕩,緩解震顫和運動遲滯。其非侵入性優(yōu)勢可避免深部腦刺激(DBS)的手術風險。
神經科學研究:解析腦網絡動態(tài)
ISP的高時空精度使其成為研究腦網絡連接的理想工具。例如,通過聚焦于特定腦區(qū)(如默認模式網絡節(jié)點),可實時解析其與其他區(qū)域的功能連接變化,為神經環(huán)路研究提供新手段 。
總結
ISP通過顛覆傳統(tǒng)TES的電場疊加原理,利用神經元膜的生物物理特性,實現(xiàn)了非侵入性深部腦調控的突破。其核心價值在于將 “擴散性電場” 轉化為 “靶向性電荷積分”,為癲癇、抑郁癥等難治性疾病提供了全新治療范式。隨著計算模型的優(yōu)化和人體實驗的深入,ISP有望成為繼DBS之后的又一革命性神經技術,開啟非侵入性精準神經調控的新時代。
HUIYING
回映產品
1.交叉脈沖電刺激(ISP)設備(只做ODM或者聯(lián)合開發(fā))
核心工作機理:ISP(Intersectional Short-Pulse Stimulation,交叉短脈沖刺激)是一種基于非矢量電場整合的新型經顱電刺激技術,通過動態(tài)交替短脈沖序列精準調控目標腦區(qū),突破傳統(tǒng)TES(經顱電刺激)的空間擴散與深度限制。
其核心機理包括:
A.時序電場整合:采用多電極對(3-6對)交替釋放超短脈沖( μs級),利用神經元膜的電容特性累積跨膜電位,實現(xiàn)深部腦區(qū)的標量疊加效應,避免傳統(tǒng)TES的電場抵消問題。
B.動態(tài)路徑聚焦:通過快速切換電極對的激活順序(如旋轉脈沖序列),在目標腦區(qū)(如海馬、丘腦)形成交叉電場,增強局部刺激強度,同時減少外周組織(如皮膚、肌肉)的電荷累積。
C.非線性神經響應:短脈沖(10-100 μs)結合電荷平衡設計,優(yōu)先激活高閾值深部神經元,而低閾值外周神經因脈沖間隔(5-50 μs)過短無法有效整合,從而降低副作用
關鍵參數(shù)
參數(shù)類別典型值/范圍作用說明
脈沖寬度:10-100 μs 短脈沖減少皮膚刺痛,同時確保神經元膜的有效積分。
脈沖間隔:5-50 μs 短于外周神經整合時間(>200 μs),避免肌肉或皮膚興奮。
電流強度:1-7.5 mA(人體安全閾值內) 深部刺激需更高電流(如4.5 mA以上),但通過多電極分流降低局部電流密度。
電極配置:3-6對高導電極陣列 優(yōu)化空間聚焦性,例如32電極布局可提升深部靶向精度(誤差<0.6 V/m)。
適應癥
A.癲癇
靶向治療:精準作用于癲癇灶(如顳葉海馬),閉環(huán)刺激可減少49%的發(fā)作時長(動物模型),優(yōu)于傳統(tǒng)TES(41%)和VNS(迷走神經刺激)。
機制:破壞異常放電同步性,降低Racine評分(從4.88降至2.53)。
B.神經精神疾病
抑郁癥:調控前額葉-腹側被蓋區(qū)多巴胺環(huán)路,改善獎賞功能(動物實驗驗證)。
帕金森?。悍乔秩胄蕴娲鶧BS(深部腦刺激),靶向丘腦底核,調節(jié)β振蕩緩解震顫。
C.科研應用
腦網絡解析:通過α波相位調制(如1 Hz正弦脈沖)研究默認模式網絡動態(tài)連接。
神經可塑性研究:短脈沖序列可誘導長時程增強(LTP)或抑制(LTD),探索學習與記憶機制
2.便攜式HD-tES
回映便攜式高精度經顱電刺激儀(HD-tES)創(chuàng)新地采用type-C轉生物電極的設計使得產品能夠非常便捷地被使用?;赜潮銛y式高精度經顱電刺激儀(HD-tES)通過多電極配置(1個中心電極和4個返回電極)實現(xiàn)高精度電流聚焦,精準刺激目標腦區(qū)。其核心優(yōu)勢在于通過縮小電極尺寸(直徑12mm的環(huán)形電極)和增加電極數(shù)量,顯著提升刺激的聚焦性和精準性。
HD-otDCS 模式:疊加振蕩電流于直流偏置,同步調節(jié)神經元興奮性與節(jié)律性活動,高密度電極提升空間精度,頻率特異性與個體化參數(shù)優(yōu)化共振效應。
HD-tDCS模式:調節(jié)皮層興奮性,適用于中風康復、抑郁癥干預等。
HD-tACS模式:精準鎖定腦電頻段(如β-γ頻段改善強迫癥,4Hz增強工作記憶)適配認知障礙治療等。
HD-tRNS模式:HD-tRNS 對顯式和隱式計時任務的影響不同,用于研究大腦的計時機制和時間處理能力等。
調幅經顱交流電刺激模式(Amplitude-Modulated 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通過載波頻率(Carrier Frequency)與調幅頻率(AM Frequency)的協(xié)同作用,實現(xiàn)對目標腦區(qū)特定低頻神經振蕩(如Delta、Theta、Alpha波)的節(jié)律性夾帶(Entrainment),并精準調控跨頻耦合(Cross-Frequency Coupling, CFC)機制(如Theta-Gamma相位-振幅耦合),以優(yōu)化神經網絡的同步性與功能連接。
適用范圍:神經系統(tǒng)疾病治療,意識障礙和認知功能調節(jié),康復治療,運動和認知功能恢復。認知增強、工作記憶優(yōu)化及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等神經精神疾病的網絡同步性調節(jié)。

回映便攜式HD-TES設備示意圖

回映自研type-C轉生物電極示意圖
基本參數(shù)
刺激強度:-2mA~2mA 連續(xù)可調,調節(jié)分辨率0.01mA,輸出電流誤差 <=±10%;
刺激時間:0~60min 可調;
刺激頻率:針對于 tPCS/tACS 模式,1Hz ~ 99Hz范圍內可調,頻率步進1Hz, 輸出頻率誤差<=±5%;
淡入淡出時間:0~120s 可調,確保刺激的安全性;
脫落檢測:通過實時阻抗檢測分析電極脫落狀態(tài)確保刺激有效性;
相位同步:<=±2.5us; <=0.09°;
2.手持式tES
經顱電刺激調控設備采用低強度的電流(±2mA以內)對大腦皮層的靶區(qū)域進行刺激,進而達到調節(jié)大腦皮層神經元興奮性、調節(jié)腦電波節(jié)律、促進神經重塑和修復、改善腦部供血等。
震蕩經顱直流電刺激(otDCS):改善認知功能、增強聯(lián)想記憶,逆轉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情景記憶衰退等
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治療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物質成癮、阿爾茨海默病、腦卒中后的運動功能障礙、語言障礙、認知障礙等
經顱交流電刺激(tACS ):治療視功能障礙、認知障礙,提高學習能力、工作記憶等
經顱脈沖電刺激(tPCS):增強運動技能,緩解疲勞,促進知覺學習任務、算術任務,調節(jié)注意力切換任務的準確性,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態(tài)平衡等
經顱隨機噪聲刺激(tRNS):治療耳鳴,提高工作記憶、認知能力等
調幅經顱交流電刺激模式(Amplitude-Modulated 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通過載波頻率(Carrier Frequency)與調幅頻率(AM Frequency)的協(xié)同作用,實現(xiàn)對目標腦區(qū)特定低頻神經振蕩(如Delta、Theta、Alpha波)的節(jié)律性夾帶(Entrainment),并精準調控跨頻耦合(Cross-Frequency Coupling, CFC)機制(如Theta-Gamma相位-振幅耦合),以優(yōu)化神經網絡的同步性與功能連接。
適應癥:焦慮、抑郁、失眠、癲癇、強迫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鞏固記憶、運動控制等。認知增強、工作記憶優(yōu)化及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等神經精神疾病的網絡同步性調節(jié)。

回映便攜式tES設備示意圖
基本參數(shù)
刺激強度:10mA~30mA 連續(xù)可調,調節(jié)分辨率0.01mA,輸出電流誤差<=±10%
刺激頻率:1Hz~99Hz 范圍內可調,頻率步進為 1Hz,輸出頻率誤差 <=±5%
載波頻率:2KHz~100KHz 范圍內可調,頻率步進為 1KHz,輸出頻率誤差 <=±1%
刺激時間:0~60min可調
淡入淡出時間:0~120s 可調,確保刺激的安全性
脫落檢測:通過實時阻抗檢測分析電極脫落狀態(tài)確保刺激有效性
-
ISP
+關注
關注
6文章
496瀏覽量
54383 -
電刺激裝置
+關注
關注
0文章
40瀏覽量
5724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_在康復醫(yī)學中的應用與發(fā)展
經顱直流電刺激對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腦電的研究
經顱電刺激系列之高精度經顱電刺激HD-TES
經顱電刺激適應癥系列之改善抑郁情緒
研發(fā)閉環(huán)經顱超聲神經刺激——變形皮質粘附傳感器
經顱電刺激系列之相移經顱交流電刺激Phase-shifted tACS
經顱電刺激系列之時域相干電刺激tTIS
時間干涉經顱磁刺激TI-TMS是經顱磁的未來嗎

經顱電刺激系列之交叉短脈沖刺激 IS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