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code CG stage是另一種實現低輸入阻抗的電路,如下圖所示。

因為增加了一個管子M2,所以很明顯的,會帶來兩個問題:
(1)? M2帶來的噪聲貢獻
(2)? 由于兩個器件堆疊,帶來的電壓余量的減小。
可是為啥,M2會帶來問題,但是還要提出Cascode CG stage呢?書中沒有講。
推導了一下,發(fā)現Rin,Rout,Av和CG stage都一樣,所以這個問題還沒想通。應該是在考慮溝道調制效應的時候,會有所優(yōu)勢。這個今天先懸在那,后續(xù)再推導一下。
關于上面說的兩個問題,razavi的書上做了很詳細的說明,總的一句話,就是,在特定條件下,這兩個問題都不是問題。
關于第一個問題,結論是,M2帶來的噪聲貢獻與頻率相關,當小于某個頻點時,帶來的噪聲可忽略不計。
如下圖所示,對上面的Cascode CG stage做一系列簡化,包括:
(1) 用輸出電阻2ro1來替代M1,且CX=CDB1+CGD1+CSB2.
(2) 用電阻R1來替代LC tank
(3) 忽略VGS2,溝道調制效應,M2的體效應
推導一下,即可以寫出M2的熱噪聲Vn2到輸出端的傳輸函數。

從上圖中的傳輸函數可知,M2的噪聲貢獻,當頻率小于1/(2ro1Cx)時,是可以忽略的,但當大于該頻率時,噪聲就開始放大了。
因為CX和Cgs相當,且2ro1>>1/gm,我們注意到

也就是說,當零頻遠低于管子的特征頻率fT時,M2對電路噪聲的貢獻是很小的。
第二個問題是關于電壓余量的,即隨著工藝的尺寸變小,供電電壓也越小,那會不會造成管子供電電壓不夠,不足以支撐其正常的工作狀態(tài)。
書中也做了詳細的分析,答案是只要選擇合適的電壓,則不會。

以下是理由,有點繞,但是沉下心來,還是可以看懂的。
其基本原則,就是為了保證管子處于飽和狀態(tài),則要求管子的電壓滿足VGS-VDS
現在開始繞:
M2的漏極電壓為VDD;
為了保證M2處于飽和狀態(tài),則要求Vb2-VDD
VX=VDD-VGS2(因為VGS2=Vb2-VX,所以VGS2=VDD-VX);
為了保證M1處于飽和狀態(tài),要求VGD1=Vb1-VX
所以M1的源極電壓VS1不能超過VDD-VGS2-(VGS1-VTH1)(因為VGS1=Vb1-Vs1,所以Vs1=Vb1-VGS1
所以只要VDD>VGS2+(VGS1-VTH),電路就可以處于合適的偏置狀態(tài),即我們可以說,兩個管子消耗的電壓為VGS2+(VGS1-VTH1)。
至于M1的源極到地的供電路徑,這邊沒有選上右圖(a)中的電流源M2,也沒有選上右圖(b)中的電阻,而是選擇了電感。如下圖所示。
這樣可以避免在噪聲和電壓余量之間做選擇,同時能夠抵消電路的輸入電容。
書中,給出了該種架構的設計步驟,根據這個步驟,可以得到初始值。
確定工藝后,即可知道供電電壓;同時肯定也知道工作頻率。
設計分為以下幾步:
step1:
給M1選擇合適的尺寸和偏置電壓,gm=1/(50ohm)。
那具體怎么選呢?
晶體管的長度設置為工藝允許的最小長度,主要需要確定的是晶體管的寬度和漏極電流。
使用電路仿真,繪制出NMOS晶體管在給定寬度W0的情況下,跨導和fT與漏極電流的變化關系,如下圖所示。
為了避免額外的功耗,選擇一個偏置電流ID0,可以提供飽和gmax的80%~90%。
使得寬度和漏極電流處于一個最優(yōu)的狀態(tài)。
W0和ID0知道后,其他跨導值,可以通過簡單對這兩個值成比例的放大或者縮小得到。
在獲得1/gm1=50 ohm時,根據其對應的尺寸和偏置電流,進而得到overdrive電壓。
從這些措施來看,好像gmID曲線的方法也適用。


審核編輯:劉清
電子發(fā)燒友App



















評論